工業互聯不是未來理念 中國已迎來最佳契機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緊隨其后的是5月份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一時間,有關于電動工具批發市場“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的話題紛涌而來。有人稱屬于中國走向工業4.0時代的號角,然而在這之前,從德國舶來的“工業4.0”已經開始對傳統電動工具批發市場制造業造成了很大沖擊。7月7日,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親自來華推介GE發起的“工業互聯網”和對全球公司開放的Predix 軟件服務平臺,助力中國走向屬于自己的工業4.0時代。
電動工具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么?“互聯網+”到底會不會像看上去那么美?當“互聯網+”遇上中國版“工業4.0”,智慧遇上機器,將會如何顛覆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革?在GE工業互聯網中國峰會上,GE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楊杰、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就這一話題進行了高端對話。
工業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未來的理念,而是今天的現實GE公司于2012年提出并倡導工業互聯網,依靠機器以及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和分析軟件,打造智能機器,實現人、機器和數據的無縫協作,開創機器與智慧、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 杰夫·伊梅爾特:工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劃分已經是過去時了。未來,每一家工業企業也需要是一家軟件分析企業,每一家工業互聯網企業也必須是一家軟件網絡型公司。以飛機發動機為例,未來,每臺發動機會有60個傳感器裝在上面,不斷收集數據,就像一臺飛行的計算機。
在我們談論工業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這幾件事情:一是互聯網的影響力,二是智慧機器,三是大數據以及將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四是關于工作中的人,也就是移動性,五是將這些信息轉給負責具體工作的人。而當我們討論這些技術時,最重要的是能夠交付客戶的成果、能否提高生產力,能否把信息轉化為更好的資產利用率、燃油使用率以及安全性,這對航空公司、設施公司、醫院等都非常重要。這才是工業互聯網。
消費互聯網是指把數以十億計的人們聯系在一起,像阿里巴巴就是把數以億計的人聯系在一起。消費互聯網是橫向的,而工業互聯網是垂直的,是將行業深度的經驗轉化為未來有用的知識,這就是“互聯網+”的力量所在。
GE正在投資于這種人才和軟件分析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合作伙伴關系和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基于向全球開放的Predix開放平臺,我們希望客戶能夠自己編寫應用,更好地針對未來進行分析。我們為每個產品創造數字化方案,每一個發動機的引擎、燃氣渦輪機都有自己的數字化方案。GE正在開始這樣一場工業轉型,成為“互聯網+”中的一個企業,而客戶將是這場轉型的最終受益者。在GE內部,我們把以前每一個GE業務的采購系統進行集中化、統一化,實現GE總體供應鏈的中央管理,實現更好的成本以及性能。可以說工業互聯網在各個方面都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
每一個工業企業都必須是一家軟件企業,這是GE的第一個經驗。第二個經驗,就是1%的力量,也就是說工業互聯網小小的變化會帶來巨大的成果。第三個經驗就是商業模式的變化能夠帶來更好的客戶結果。第四個是這會改變制造業未來的發展。
“互聯網+”已經到來,它正在推動客戶生產力的提升,即將掀起巨大的工業提升浪潮。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而“互聯網+”正是推動中國長期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驅動力。今天的制造業是數字化+信息推動生產力,這比勞動力成本和其他的要素成本重要得多。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把它放到“互聯網+”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愿景之下。工業公司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因為,這不僅可以推動GE的發展,推動中國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推動全世界未來生產力的增長。